第二百七十二章 谈判陷入僵局_误入官场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二百七十二章 谈判陷入僵局

第(1/3)页

  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孕育出私有经济,化生出阶级。在转轨过程中,“公平”是暂时不能不被置于第二位的价值。要刺激起经济增长的效率,建构起经济发展的动力,对“公平”的关注,暂时就只能止于底线之上。

  什么是底线,不造反、不做出打砸抢的事、不扰乱社会秩序、不违反法律,这就是底线!

  这实际上又回到马克思以前的公平观!

  传统观念认为,结果平均的“公平”,只是一种空想。现实可行的,是阶级社会中人人有机会改变命运的“机会平等”。

  马克思蔑视这种公平,认为资本主义的“机会平等”中蕴藏著大量不平等的罪恶。老马是对的,真正的“公平”只是一种理想,在现实中从来不曾有过。老马的“科学社会主义”理论,设想通过消灭“私有制”来消灭阶级,实现结果平均的理想。但一方面私有制的消灭抹杀了社会分工,使社会发展丧失了最强大的动力;另一方面,公有制国家的强势集团在私有财产之外据有了大量特权,制造了新的不平等。

  事实上,只要资源稀缺性存在,实际占有上的不平等就不会消失。反复试错的结果是,人们不得不接受“机会平等”的有限公平,承认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合理性,容忍一定程度的不平均结果。中国正处在向私有制经济和阶级社会转型的过程中,其间的不平等,必然比已成型的阶级社会更甚。

  也正是因为如此,朱代东很理解今年国务院主导的宏观调控中,不放弃低效的国有经济。中国的事情很复杂,不能完全按经济规律办。给陷入困境的大型国企输血,既是一种政治上、意识形态上的必要妥协,更是一种顾虑到大多数人即时利益的策略让步。

  如果国家金融力量转而支持私有企业,那么本来就已经陷入困境的国企,在遽然断奶下,必然会訇然倒下。那不但在政治上不好交代,成千万上亿的失业工人更无法安置。正在扩张中的私企难道能容纳下这么多工人?

  中国的失业问题,根子在人口过多,劳动力过剩,只有低效率的国企才能容纳这么多“多余”的人。这是一种变相的社会保障机制;这也是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以前,低效率的国企有必要尽力维持的理由。

  转型期也是敏感期,稍有风吹草动,就可能成燎原之势。国企倒闭,大量工人突然失业,而私营企业聚集和增殖的财富短期内又不可能转化为社会福利,怎么办?改革不能不瞻前顾后,匍伏而行。

  如果让朱代东代替黄子良选择,他会接受一部分工人代表的意见,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要求,却要坚决制止。比如“要求和目前的没有下岗的职工享受同样的待遇。”这不是开玩笑么?改革就是要打破大锅饭,你下岗了还要享受在职工人的同等待遇,那别人的积极性又怎么提得上来?真要是这样的话,那人人都喜欢下岗。

  对于前面的三条要求,可以有选择性的接受一到二条,全部答应不可能。至于惩治**,可以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uuubqg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